旧书里翻出一张70多年前的储蓄券 不能兑换但可收藏

余姚日报2014-04-16 17:37:00

  “我刚去了银行,他们不给我换钱。”近日,市民陈建德拿着一张500元的储蓄券来到了本报民生新闻部。陈建德今年69岁,他说,他手中的那张储蓄券发行于民国30年(即1941年),比他的年龄还长。“上个月16日我在整理祖辈留下来的书籍时,在一本书里发现的。”陈建德心想,这500元存了这么多年,至今应该值不少钱。

  4月11日,陈建德拿着储蓄券,兴致勃勃地来到北滨江路上的中国银行,想兑换却遭到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拒绝。“他们说这个过期了,不能换!”

  记者接过陈建德手中的储蓄券看到,这张券已经泛黄,边缘也有些参差不齐,大小比现在使用的100元人民币稍大些。券上的字都是繁体字,正面上方写着“节约建国储蓄券”,下方有“中央信托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联合发行”字样。券面最中央印有“伍佰元”,两侧写着储蓄券发行的时间“中华民国30年1月5日”及“持券人”。左右两边还印有“甲种”字样,底部写着“依照后表兑付本息”,该券的反面有一张本息红利兑付表。

  究竟这张年头久远的储蓄券是否还能兑换?记者电话联系了中国人民银行余姚支行办公室的黄主任。“这券是解放前发行的,现在肯定是无法兑换了。”黄主任说,之前他也碰到好几位市民前去咨询。“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来收藏。”

  “这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特定的票据。它既有储蓄的性质,又有抵货值的性质。它不能称为货币,但是具有货币的价值。”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褚纳新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流通不畅,为了调节地方金融、筹集抗战资金,就发行了这种特殊金融票券,其在抗战时期发挥了较大作用。褚纳新还告诉记者,根据年限不同,这种储蓄券还被分为两种,即“甲种”和“乙种”,其中“甲种”较为常见。

  褚纳新说,现存留下来的“储蓄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无意保留,因为这些储蓄券都有特定的兑换时间,一旦错过时间就很难兑换,“也有可能是因为抗战之后,货币不断贬值,当兑换的价值不如票面价值时,有人就放弃了兑换”。另一种可能是因其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被特意保留了下来。

  “至于它的收藏价值,得根据发行时间、发行地点、票面额度等多方面进行考量。”褚纳新称,一般这类“节约建国储蓄券”的价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陈先生的这张储蓄券是由中国银行余姚储蓄部于1941年1月代理发行,承购方为余姚协生木行。当时正值余姚沦陷前期,是协生木行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的历史见证物,票券面值500元,在当时数额颇大。”褚纳新说,此券因品相保存不佳,收藏品市场的流通价值大概在300元左右,但资料价值较高,建议陈先生妥善保存或者捐赠到市档案馆收藏。记者 唐丽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