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实体书店:“大浪淘沙”后的坚守与反思

福建日报2014-04-15 17:39:00
  几年前的“倒闭潮”,让民营实体书店在痛苦中反思。几年过去了,挑战依然存在。只不过,幸存下来的它们更加理性、更懂市场,更知道怎样才能活下来。

  搬迁:高店租下的无奈

  前些年的“倒闭潮”刚过,民营书店最近又迎来了“搬迁潮”。

  这几天,在福州市仓山区师大附近的尚友书屋,前来购书的人比往常多得多。上月底,书店就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尚友书屋将于4月20日前停业,所有图书一律优惠酬宾。老板张炎琳告诉记者,搬迁是因为店租上涨过快,“目前仓山店的大部分旧书都在装箱打包,搬往大学城福大的店面。”他说,现在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地址,希望能找到一家更加开阔并且租金相对便宜的店面。

  “营业额没涨,房租上涨得实在太快了,继续苦撑等于在帮房东打工。”张炎琳的另一个身份是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从2006年开始经营尚友书屋,至今已有七八年之久。他说:“2006年的时候,仓山店的房租才每月1800元,2007年就涨到了每月2300-2400元,今年合约到期,准备续签时,房东提出租金要提高到每月4800元。仓山店每月的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除去进货成本只剩下五六千,再扣去房租和人工费,基本没有盈利。”

  迫于店租压力搬迁的书店不止尚友书屋。去年底,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上的琥珀书店搬到了中华儿女美术馆。店主阿默说,店租一直涨,不得不搬迁以减轻压力。

  今年,泉州风雅颂书局租期即将到期,“现在我们300平方米的店面,租金1.5万多元,到期后要在网上招投拍,价格也要递增。如果来招投拍时按照附近写字楼的价格,我们民营书店根本无法与别人竞争。”老板连真说。

  个性:“洗牌”后的生存之道

  事实上,几年前的书店倒闭潮,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那些带着过多理想色彩、跟不上市场发展、与网络正面冲击的书店纷纷倒闭。“洗牌”后生存下来,

  或在此背景下新开业的民营书店,往往有自己独特而准确的定位。

  在各地多家晓风书屋撤退之时,福州屏山店却坚守原地十多年,因其不但找准了自身特色,也找对了目标读者群。“我们店的书籍相对高端,以社科、文史哲类为主。来买书的读者一般是在附近居住、工作的人。”负责人告诉记者,书店周边有众多的机关单位、学校以及大企业,提供了较高层次的顾客群,这与书店的定位相符,也带来了销售额。

  尚友书屋虽面临搬迁,但张炎琳表示,这只是战略调整,尚友书店已经以差异化的定位避开了网络冲击,今后强化自身特色,前景是乐观的。“我们经营的书籍,一块是文史哲艺术类的折扣书,基本在五六折左右。一本二三十元的书,在我这儿只卖十几元,网上的书或许比我们便宜几元,但是加上邮费和等待时间,其实一样。单在价格这一方面,我们不怕网络;我们经营的另一块是地方文化、史志文献类旧书籍,这是我们的特色,尤其是对福州古城、民俗、温泉、名人等方面的文史资料比较齐全,这是网络书店无法覆盖到的。”他说,从2006年到现在,尚友已经积累了许多这类特色书籍的读者资源,主要是一些旧书爱好者和文史研究者,他们每年都有一定的购书经费计划。接下来,尚友将更加强化地方文史类旧书的特色,以抓住这一批目标读者。

  同样的,福州的围城书店也是以旧书、本地文史书籍为特色;在厦门还出现了以“最美”打响品牌的不在书店、以“最高”著称的“纸的时代”书店等等。

  “‘倒闭潮’幸存下来的这些民营书店都已经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所以不用悲观。”张炎琳认为,市场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目前只是民营实体书店的调整期,形成自己独特的营业特色是实体书店得以延续下去的不二法门。“这些特色经营模式可以给我们民营书店一个启示,市场只淘汰千篇一律的书店,有特色才能存活下去!”张炎琳强调。

  自救:寻求“分一杯羹”

  单靠坐在实体书店里卖书,已经越来越难养活自己。借助书店平台,主动出击,寻求“分一杯羹”,成为民营书店自救之道。

  泉州风雅颂书局便在长期的经营中,摸索出向多元经营求生存。“书店不能设定为盈利模式,只能当平台。”连真说。

  她在图书行业经营了20多年,经历过旗下拥有7家书店的辉煌,也经历了分店缩减、搬迁的阵痛。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经营才是长久生存之道。“我们研究来书店的顾客,他们除了买书外有没有别的需求?让他们看书、买书之外能捎带买一些别的。”目前,风雅颂已经不只是书店,而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以书店为平台,经营电子书的销售代理、开发具有本地元素的文创产品等,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寻求多元化发展。

  尚友书屋回避网络冲击的同时,还开起了网店。“我的淘宝店每个月销售额有两三千,实体店不赚钱,网店倒是盈利不错,可以补贴到实体店。”张炎琳表示,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缩减成本、扩大经营的想法,“目前,我准备在尚友福大店内腾出一块空间,寻找学生创业团队的加入,让学生亲自经营或是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参与经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创业,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书店事业中来。接下来还会主动和一些高校的图书馆联系,我们的本地文史类书籍比较适合供应到高校的图书馆,希望这一块能开拓市场。我还会花一些精力来做书店推广,也做一些公益”。

  同时,向网络“分一杯羹”的,还有厦门不在书店、福州小光年书房等。不在书店在微博上与读者频繁互动,分享读书心得、推荐好书等,“最美书店”的称号就是在这里传开;而小光年书房在网络上定期发布活动预告,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呼吁:民间力量还不够

  “每个爱书的人都有开一家书店的

  梦想”,但是仅凭这些人的坚守,还不够让书店很好地生存下去。

  不久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这意味着所有从事图书批发、零售的书店5年内都不需缴纳13%的增值税。

  晓风书屋福州屏山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项政策实施,的确缓解了一些压力,书店每月可以节省2000多元的税费,但是比起2万元的房租,只是杯水车薪。“我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读者身上,希望通过我们每天的努力,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拥有足够的读者,我们才能长久地经营下去。”言语中,有些无奈。

  “税收2万元以上开始起征,我们这些民营书店很小,销售额也达不到2万元,所以政策的优惠,我们没有感受到。”张炎琳说,“我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书店纳入市政规划,可以效仿上海的做法,给书店划一块地方,并用优惠的租金吸引书店入驻,打造出‘购书一条街’,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顾客的购书欲望,同时也能产生集中效应,让这条街成为城市的亮点。”

  他还建议,政府可以在宣传导向上为书店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在每年的全民阅读日活动、文化产业相关活动中,能和民营书店结合起来一起做,不但可以共同营造读书的氛围,扩大影响力,也让读者了解我们这些民营书店,给书店商机。”

  围城书店老板小杨也表示:“如果今后政府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比较公共的场所,租金相对便宜,那我们的压力也会减轻许多。”

  “现在浙江、上海、广东等地都出台了对民营书店的扶持政策。”连真说,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尤其是租金方面能够有减免政策,“我们不会平白享受政策,我们可以把节省的这部分资金拿出来做活动。之前我们经常邀请名家为市民开讲座,这两年运营困难才停下来。我们是面向公众的文化场所,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