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时代,你还会淘书吗?

新华网2014-04-12 21:10:20
  新华网北京4月12日电(记者倪元锦、鲁畅)历时22年,每年春、秋、冬季举办2次至3次的北京“地坛书市”,伴随一代人成长。继去年停办后,“地坛书市”今年首次以“北京书市”亮相,11日至20日移师朝阳公园举办。电子阅读时代,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连通互联网,几乎可以满足所有阅读需求。纸质图书、实体书店仍在扮演什么角色,在读者心中依旧不可替代吗?

  地坛淘书的岁月变迁

  12日周六的“北京书市”人头攒动。百余家国内大型出版文化单位,集中展销30余万种中外文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主展销区,新华书店集团的连片大摊位,三联、商务、中华书局等知名出版社的门市,以古籍、书画、碑帖、旧书、收藏见长的中国书店,以及一些私家书店,延续着北京“地坛书市”的传统血脉。

  过去30年间,书市曾先后在民族文化宫、地坛定期举办,成为读书爱好者的共同记忆。

  “30年前民众求知欲望强烈,却是个书荒的年代。第一届书市上,全国各地图书馆都来采购图书,当时没有馆配、没有团购、更没有网络。书荒时代,书籍的流动性很大,任何图书都是宝物。”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说。

  随着时代的变化,读书更加便利,读者群体也更广泛,翻阅书籍既为求知,更多是消闲。书市演变为全民阅读、培养兴趣的场所。

  旧书流通承载时代印记

  “书市迷”王大爷年年不落地坛书市,春秋两季逛公园、挑书看已成习惯。“书市特点保留下来就很好,近些年书市的新书品种挺丰富,但真想淘些老书、旧书反而不易。”他说。

  “北京书市”入口的中国书店摊位是流通老书、旧书的场所。三四十年前的出版物在这里重新流通,前来捐书、换书、淘书的读者络绎不绝。繁体字版《警世通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等泛黄书籍,以十几元至几十元重新标价,被新主人领回家。

  “图书买卖、阅读、再流通,自古有之,也不会消亡。有些书伴随藏者一生,流通轮回数十年,新的主人会从旧书中体味时代变迁与认知转变,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于华刚说。

  “不管是出于买书、逛书还是收藏,人们来到书市归根结底是出于爱书。”媒体工作者黄先生收了一大兜文史、社科和艺术类书籍,在他眼中,读书本身是种品位。“教辅类、小说类书受到电子阅读冲击较大,但读者需要纸质图书不会变。”

  全民阅读仍需书市书店

  “75后”的市民罗先生2006年到京工作,在他眼中,阅读自觉性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地坛书市每年逛,见有好书就买几本回家,近两年更多时候是在网上找琐碎的东西看。”罗先生感叹,羡慕有满满一书柜各年代藏书的家庭。

  提及书市的变化,多次参与地坛书市展销的北京发行集团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展台卖的书几乎都是从各个分店畅销书目中精选的,也有实体书店还没上货的新书,展商在选书过程中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

  于华刚认为,开展全民阅读,推崇的是深层次阅读,如果没有实体书店、没有书展陈列图书,仅凭互联网上的图片和简单介绍,国人购买图书的欲望、阅读欲望会越来越少。

  “阅览、浏览的过程,买书的过程,淘书的过程,就是精神的享受,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电脑和手机上"朦胧的浅阅读"达不到的。”于华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