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校园里的那一缕书香

北京晚报2014-01-17 00:38:00

 
交流,让李宁的书店有了附加值。

  “沙漠很美,是因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藏着一口井。”有人曾用《小王子》中的这句话来形容上海“季风书园”。李宁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也藏着一口“井”,那便是他的“金谷园”书店。年轻的学子们大都知道学校里这家有名的“金谷园”,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书店的“老板”李宁,也是他们的“师哥”,曾是一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

  “跳蚤市场”里找到方向

  毕业前夕,李宁不是没有考虑过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找一份“规矩”工作,大四时,他曾先后在两家大企业实习。但简单而繁琐的编码和信息查找,让向往自由的他无法适应,“工作的单调和约束让我找不到可以提升自我的空间”,他这么总结。

  在临毕业前两个月时,李宁和同学将自己没法带走的书刊拿到学校跳蚤市场出售,竟然每天能有两三百元的收益,“这让我意识到,在学校里,图书零售行业的供需之间是有很大空间的。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于是,李宁开始到潘家园的旧书市场和当时的双龙市场等地“淘书”,三元一本的书拿回学校卖到四五元,“我本来就喜欢逛旧书摊,找到"赚头",我去得更勤了,后来每天我自己在学校"跳蚤市场"的书摊都有五六百元的收益。”李宁说,那两个月是他的大学生涯中非常快乐的一段回忆,与一起练摊的同学说笑聊天、去逛自己喜爱的旧书市场、为旧书刊重新寻找价值……正是这些复杂的心情支撑着他将自己对图书的爱好变为了事业。

  带着一腔“干事业”的热情,李宁和一位同学盘下了学校里一间空置的小房子,“当时我们的资金来自于"跳蚤市场"摆摊收入的3000元和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借助。那时,几乎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来帮我们干过活儿。”就这样,仅拥有三个书架的“金谷园”书店,终于在李宁毕业时如期开张了。

  跑营业手续忙活一年

  起初,开书店只是李宁的一个简单热情的想法,到真正开始营业,毫无经验的李宁便“抓瞎”了。“直到工商局查上门来,我才知道经营书店是需要营业执照的,不仅需要营业执照,还需要营业许可证。”李宁前前后后跑了整整一年,才将所有的手续都办全,“几年前,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打电话也时常找不对部门,所有的手续都是我自己跑到有关部门办公地点去咨询。幸好遇到了热心人,终于弄清了全部程序和材料。”这才让“金谷园”有了“名分”。

  图书零售与所有的零售业一样,赚的都是辛苦钱。对于李宁来说,节假日不能休息、作息不正常,这都是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最初没有暖气,冬天的夜晚,书店里像个大冰窖,整晚人都冻得哆哆嗦嗦的。”而开拓进书的渠道也是让磕磕绊绊刚走进图书行业大门的李宁最为着急的事。创业之初的李宁,常常在潘家园旧书市场转悠,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来自湖北的图书采购员。经过不懈的请教和恳求,这个采购员终于答应带他去自己“进货”的地方看看。经过勤勉地寻寻觅觅,李宁说,“如今,基本上北京的"渠道"我都掌握了。”

  为挑书住进书商仓库

  在书店的经营之外,李宁又重新操持起了书摊的生意。“有几年,我们在校园里摆起了书摊,各类书籍铺展在道路两旁,不仅可以活跃文化气氛,学生们下课了,在学校里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道风景。”在销售高峰的开学的月份里,李宁的书摊平均每天能达到3000元的销售流水。

  "金谷园"发挥的是一个"过滤器"的功用”,对于卖书,李宁是有自己一套心得的。“图书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书的刊印与市场需求是脱节的,在刊印时,没有人知道市场需求是多大。畅销书会一再加印;而长销书的销售是个慢活儿,不存在爆发销售;专业书没做好市场调研和宣传,就会变成滞销书。因为任何书都会有库存,中国图书的库存是特别大的。”

  看好了这一点的李宁,在定位书店时走了一个“小边缘”路线,他到书商的仓库里去挑选质量好、品位高的图书到“金谷园”来销售,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品位成了他卖书的“秘籍”。

  当然,这个图书“精选”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惬意,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特大仓库,其中堆着上万个品种的图书,有时找了千百本,才能挑选到一两种中意的图书。李宁还记得第一次去挑书的经历:为了利用好这个特价的渠道,李宁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隆冬的仓库像一个冰窖,冻得耳朵长出了冻疮,至今每到冬天还时时发作。

  面对萧瑟守护一缕书香

  实体书店不好做,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网络经销商的低价行动一下就将传统书店甩下,人员和税租的成本压力也让书店有点不堪重负。李宁不否认这两年自己也在苦苦支撑:“我们的库存很大,所以现在有时会在外面摆摆书摊,每天三百元左右的销售流水,我已经心满意足。”然而,这并不足以承担店面租金和书的成本。

  当初与李宁一同创业的同学,去年选择了读研,退出了“金谷园”的经营。李宁说,“同学读的是编辑出版,与图书相关,应该是想在这个行业往上游探索吧。”然而,李宁自己却离不开图书零售,这个他口中的“底层”、“终端”行业,他离不开自己的“金谷园”。

  李宁说,“金谷园”这个店名取自西晋石崇的园邸,是文人墨客雅聚的地方,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些年,李宁怀揣着一颗普及文化、保全纸质书的热忱之心在经营这家书店,同时也在这里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自己的爱情。因此,他对书店有着深深的感情。"金谷园"在传媒大学学生的眼中,在我自己的心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像你多年栽种了一棵树苗,怎么忍心弃之不顾呢?”

  “人情味”

  是书店附加值

  “都说现在看书的人少了,但全世界的用纸量是在增长的,这说明纸质书的产量还是在上涨的,即使增幅缓慢。”李宁认为在低谷之中的图书行业,一定还是有反弹的空间。如何在现有状态下将书店经营好,才是他关心的课题。

  在电子商务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李宁也在网上开了“金谷园”自己的网店。“我们也有自己的"小淘宝",在卓越亚马逊、当当网和孔夫子旧书网上都将开设自己的店铺。除了借助第三方平台,再下一步,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网站了。”李宁说。

  “淘宝”所不能取代的,是图书购买的随机性和书店里的“人味儿”。“图书有一个特点—即看即买。它并不是生活必需品,逛到了书店,发现心仪的图书,把它买下来,绝大部分的图书购买者是没有目的性的。”而李宁,会在书店里提供精准的购书建议,“比如对前来购买考研教材的学生,我们会凭借多年的经验,教授你复习的方法、参考书的阅读方法,我们的书店聚集着许多考研学子可以交流……这是我们图书的附加值,电商永远无法提供。”

  “在这个书店里,有我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平等相待,这是我信奉的东西。不论是普通学生还是高官权贵,在书店里都是平等的,都是书籍的追随者。”在这家平凡的书店里,李宁慢慢思考和成长,体味挫折的辛酸和成就的甜美。在“收成”好的年份,李宁会拿出一万元来设立“金谷园奖学金”,资助贫困的学子,“已经资助了15个了,这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点点回馈。”

  实习生 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