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者10年间收藏1000多本不同版本历书

山西日报2013-12-23 20:14:00

 
1946年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农历》


 
《1968年红历》:印有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画面

  珍贵的1946年晋绥革命根据地的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农历》、稀少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1968年红历》、封面是毛泽东标准照片的 《一九九三年通书》……12月6日,历书收藏爱好者张隽波先生将满满两大纸袋红历小心翼翼地铺展在记者办公桌上。

  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尘封的历史瞬间活跃在方寸间。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阴阳合历全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历书,该历书首次用公元纪年,1958年历书中开始出现计划生育内容,1967年至1976年的历书里面几乎全是当时的政治内容。无一例外,这些历书的封面或扉页都有毛主席的头像、照片、语录或题词。

  这些历书一眼看去就是被主人精心打理、细心照料着,它们在一个个透明塑封袋里,包裹得严严实实、收拾得干干净净,小的火柴盒大小,大的有16开。这些红历只是张隽波收藏历书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从2003年至今10年间,在山西某媒体工作的张隽波利用业余时间收藏了1000多本不同版本的历书,里面有红历200多本。他说,收藏界至今没有把毛泽东有关的红历收藏作为一个板块的。

  张隽波拿起一本1946年晋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农历》让记者看,该历书封面上,一位身穿白色上衣黑色裤子,脚蹬黑色圆口布鞋的壮年农民,扛犁牵牛,手持木鞭,一派根据地人民当家做主、丰衣足食的生活气息,与同时期历书封面多是福、禄、寿三星的画面相比,显得贴近生活、质朴大气。

  “别小看这本历书,这可是我收藏的历书中最珍贵的一本。这本历书代替了老皇历,深受根据地人民喜爱,当时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对这套历书作了很高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历书的内容、样式和编排方式,几乎都有这本历书的影子。这本历书里没有一点封建迷信的东西,有的是介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有农谚、春联、应用文、政策法令等具体内容,尤其是节日部分有‘母亲节’,把现在好多民俗学家困惑的‘母亲节在我国始于何时’的问题给解决了。”

  谈起那次“淘宝”经历,张隽波不由得开心一笑。去年5月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几个常去的收藏网站上浏览,无意间,在一家网店的“民国旧书”中发现了这本历书,立刻打电话与店主联系。当时店主开价1500元,理由是书中有两张品相一流的木板画,分别是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的头像。但张隽波知道这本历书真正的价值所在:第一,在历书收藏中,革命根据地的历书非常罕见;第二,木板画十有八九是著名版画家力群的作品;第三,该书保存完好,品相一流。他和店主套了半天近乎,费了好多唇舌,最终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成交。

  我们现在的母亲节多是沿用西方的节日,即阳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个别版本历书中的 “国民革命纪念日一览表”里面就有母亲节。对此,山西大学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段友文说:“历书每年一本,所用纸张、着墨、印制水平等,均可成为鉴定古籍善本具体年代的准确标识,它对节日、纪念日、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可以弥补部分民俗事项在传承时间上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对其中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非常有意义。”

  说起收藏历书的初衷,张隽波说,一般人不留意,其实现代人用的日历、月历、年历虽然装帧很精美,但其中内容错漏百出,他最初就是为了纠错而寻找、翻阅老历书,加上小时候每年都看新历书的亲密接触经历,让其对收藏历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费尽周折淘来的书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者使用频繁等原因大多是“缺胳膊少腿”的,张隽波看着很是心疼,于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修补藏书的技术。“一个牙签、一块半干的湿巾、几张高品质宣纸、一卷透明胶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无数次地搞砸,他终于自创出一套修补办法。先将书放在玻璃板上,用湿度适宜的毛巾小心擦拭干净,再用牙签一点一点将脏东西弄走或者是将残破处整平,最后用浆糊或胶带粘好。虽然程序不复杂、但度却不好掌握,是件颇费工夫的事情,他经常为了弄好一本书,一坐几个小时,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他开玩笑说自己有洁癖,只有把书弄整洁了才能有心情仔细读。

  除了淘历书,张隽波还研究历书,因为他接触越多,越发现历书里面的学问深。历书是时间的忠实记录者,是皇权的象征,由里到外都渗透着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张隽波说:“每一本历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现在以历书为基础,探究中国传统时间变化及其与西方外来时间的碰撞、交织和融合,相关论文已发表在CSSCI刊物上。”

  张隽波淘而优则学,学而优则教,因为他丰富的历书收藏知识,山西师范大学聘请他业余时间担任该校民俗学的客座教授,以《时间与民俗》为题,讲百年历书中的国人信仰、吉祥画、节日、婚俗、女性……(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