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巷聚益书屋:旧书摊的荣光与希冀

金陵晚报2013-11-19 21:02:00
  金陵晚报记者 王聪

  仓巷,南京的千年古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南京书市的黄金时代,拂晓绵延数公里的旧书摊,朝天宫的“鬼市”,恍如一个不真实的梦,让天下爱书人魂牵梦绕。2012年仓巷危旧房改造之后,仓巷旧书一条街就剩下零零星星的四五家。幽深的街巷、古朴的建筑、低矮的民居似乎还在诉说老南京的故事,这个小街巷在经历过拆迁的创伤之后努力地拼凑着人们破碎的老城记忆。

  仓巷的第一家书店聚益书屋,就静静地隐藏在香樟树的阴影里,原先深红色油漆涂成的招牌现如今只有一个“聚”字若隐若现。相比于旁边古玩店大红色的招牌,深灰色的小屋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初来乍到者只要看见书屋门前放着的一摞摞书,踮起脚尖向里望就足以将它与其他的古玩店区分开来了。

  淘书之乐

  店主胡荣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摆了摊卖书,后来几年间,在自己身边聚集了100多个旧书摊。“后来我们租了民房,搬进了店铺,最多时,整条仓巷有50多家旧书店。当时这里成了南京乃至全国最有名的旧书市场。”就是在现在这家店铺,老胡和朋友在这里经营了十多年,他说自己见证了整个旧书一条街的历史。

  谈起开书店的缘起,老胡说,因为当时下岗了,自己也喜欢看些书,这才和几个朋友合伙摆摊卖旧书。谁知与旧书的缘分竟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书店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和文人,作家王蒙、黄裳、陈子善、薛冰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尽管遭遇过拆迁的创伤,聚益书屋现在的销量还是不错,有位读者打趣说,“没有招牌没关系,地处偏僻也没关系,他们家的书店南京人都知道!”老胡说,有人一周不来淘一次书就难受。有的人在这里淘书一淘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有的人找了一本书找很久,突然在我的书架上找到了,那种找到宝贝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甚至会乐上几天。”

  在这里,对于淘书人而言,寻找一本好书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淘书之乐”。

  旧书之觞

  现在的仓巷仅仅剩下四五家书店,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老胡有幸经历过南京书市的“黄金时代”,“现在的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的书市都非常有名,其实在十多年前,它们和南京旧书市比起来,都不算什么。”老胡无比怀念八九十年代的“地摊文化”,一家家都把旧书搬出来摆摊,那景象特别壮观,许多读书人享受的就是走进一家家旧书店,一本本“淘”旧书的感觉,如果书店一分散,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旧书摊诞生的原因是很多低收入人群买不起书,你看那些新书动辄几十块钱,旧书的存在满足了这一部分的需求,并且因为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含量越走越远。”老胡理解中的“旧书文化”和“地摊文化”有好多层的含义,他觉得旧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小小的旧书店可以包含从多年之前的书籍到最近几年的书籍,历史是后人总结述说的,历代的旧书则是当时人写就的,他们告诉你的是当时的历史而不是经过后人转述的历史。透过泛黄的书页,旧书们承载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他们被主人打包放进小小的旧书屋,期待着下一任主人的发现。

  旧书摊之希冀

  仓巷一条街是很多淘书人魂牵梦萦之所,多年前有人特地绕到这里来淘书,满载而归,多年后,尽管当时的盛景不再,剩下的几家书店也还能温暖卖书人的心。临着残垣瓦砾,剩下的几家旧书摊主艰难却自得其乐地经营着书店,他们坚守着老顾客,拓展新的客源,将售书的渠道延伸到了网上。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文化风景,旧书店和旧书摊则更多的带上了历史的印记。如今,六朝古都的文化气息已经在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声中变得日渐稀薄,一座座散布在高楼大厦间、被高墙重重包围成孤岛的园林建筑早已失去当年的灵气,沦为一件件文化道具。

  仓巷一条街衰落了,南京艺术学院后街周六周日变成了新的旧书“鬼市”,从凌晨两三点开始,到早上六七点结束。像老胡这样,经营了几十年旧书摊的摊主仍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一个地方,可以带着自己压箱底的旧书,让他们吆喝几嗓子。旧书摊主们希冀并且坚守着这样简单的愿望。